现代的青年愈发得迷失了。我也一样。所谓沉默,沉默的大多数。所谓嘈杂。一位看客,或许会好过突如其来的死亡吧。害怕失去害怕未知,害怕自己会对现实抱有期望

听起来好像可笑的很。在一个青春中畏手畏脚,不敢做出承诺,也不怎么负责任。几年后回头看看,那会是庆幸还是懊悔?老者们责备,嘲笑年轻人的爱情,认为其只是源于欣赏,源于心理上虚假的自我幻想。青年人却嘲讽老者的“迂”,自以为能为另一半负起责任,能够互相包容。

  好像都有些偏激。


  仔细省察下来,自己亦无资格评头论足,有时候很想写一本自传体小说(像《在路上》那样)写下虚妄且矛盾的青春。你此时的不如意又有多重要,又有多少意义呢?积累成的只有经验。呵!又是经验,世故的思想,不再的初心。

  一名茫然的探险者,是要深知真情流露之危险的。不妨带上一幅假笑的面具,默默收下“这个孩子/人性格真好/善良/听话”的类似夸耀。自己究竟是什么啊?我究竟又是怎样一个人?“面具戴得太久了,久而久之,就会粘在脸上,想要摘下来,除非伤筋动骨扒皮”

  朋友以异样之眼光审视我正进行之写作,好像见到了什么不可理喻的东西。这纯粹是我浪费时间吧,我们是高三啊。有时我也这么认为,但还是要写点什么。感受到的真正的悲伤,会源自心底,怎么会像分数的小挫折。所谓悲伤,是心中只能掩盖不能化开的吧

  所谓大苦难,所谓人生

  阅读摘录:亲戚或余悲,他人亦已歌。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。

  中国人极善造神,造了再毁,毁了再造,乐此不疲。